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顾道士夷夏论(并书) 南朝宋 · 释慧通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十二
余端夏有隙,亡事忽景,披顾生之论,昭如发蒙;
见辨异同之原,明是非之趣,辞丰义显,文华情奥。
每研读忘倦,慰若萱草,真所谓洪笔之君子,有怀之作也。
然则察其指归,疑笑良多,譬犹盲子采珠,怀赤菽而反,以为获宝。
聋宾听乐,闻驴鸣而悦,用为知音。
斯盖吾子夷夏之谈,以为得理,其乖甚焉。
见论引道经,益有昧如。
昔老氏著述,文指五千,其馀淆杂,并淫谬之说也,而别称道经,从何而出?
既非老氏所创,宁为真典,庶更三思,傥祛其惑。
论云:孔老非佛,谁则当之,道则佛也。
佛则道也。
以斯言之。
殆迷厥津。
故经云:摩诃迦叶,彼称老子
光净童子,彼名仲尼
将知老氏非佛,其亦明矣。
实犹吾子见理未弘,故有所固执。
然则老氏、仲尼,佛之所遣。
宣德示物祸福,而后佛教流焉。
然夫大道虽道,小成易习,自往古而致叹,非来今之所慨矣。
老氏著文五千,而穿凿者众。
或述妖妄,以回人心;
或传淫虐,以振物性。
故为善者寡,染恶者多矣。
仆谓搢绅之饰,罄折之恭,殒葬之礼,斯盖大道废之时也。
仁义所以生,孝敬所以出矣。
智欲方起,情伪日滋。
圣人因禁之以礼教,制之以法度,故礼者忠信之薄,取乱之首也。
既失无为,而尚有为,宁足加哉。
夫剪发之容,狐蹲之敬,永沉之俗,仆谓华色之不足吝,货财之不可守,亦已信矣。
老氏谓五色所以令人目盲,多藏必之后失,故乃剪发玄服,损财去世,让之至也。
是以泰伯无德,孔父嘉焉,斯其类矣。
夫胡跪始自天竺,而四方从之。
天竺天地之中,佛教所出者也。
斯乃大法之整肃,至教之齐严。
吾子比之狐蹲,厥理奚征?
故夫凶鬼助恶,强魔毁正,子之谓矣。
譬犹持瓢以减江海,侧掌以蔽日月,不能损江海之泉,掩日月之明也。
至夫太古之初,物性犹淳,无假礼教,而能缉正,弗施刑罚,而能自治,死则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。
丧至无期,哀至便哭。
斯乃上古之淳风,良足效焉。
子欲非之,其义何取?
又道佛二教,喻之舟车。
夫有识闻之,莫不莞尔而笑。
仆谓天道弗言,圣人无心。
是以道由人弘,非道弘人。
然则圣人神鉴,靡所不通,智照宁有不周,而云指其专一,不能兼济。
譬犹灵晖朝觏,称物纳照,时风夕洒,程形赋音。
故形殊则音异,物异则照殊。
日不为异物而殊照,风不为殊形而异音,将知其日一也,其风一也,禀之者不同耳。
吾子以为舟车之喻,义将焉允?
然夫大教无私,至德弗偏,化物共旨,导人俱致,在戎狄以均响,处胡汉而同音,圣人宁复分地殊教,隔宇异风,岂有夷邪?
宁有夏邪?
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,伏食如故,非牛不闻,不合其耳也,转为蚊虻孤犊之声,于是奋耳掉尾,蹀躞而听之。
今吾子所闻者,盖蚊虻之音也。
夷夏之别,斯旨何在?
又云,下弃妻孥,上废宗祀,嗜欲之物,皆以礼伸,孝敬之典,独以法屈。
夫道俗有晦明之殊,内外有语默之别。
至于宗庙享祀,禘袷皇考。
然则孝敬之至,世莫加焉。
若乃烟香夕台,韵法晨宫,礼拜忏悔,祈请无辍。
上逮历劫亲属,下至一切苍生。
若斯孝慈之弘大,非愚瞽之所测也。
夫国赀民为本,君恃民而立,国之所以宁,民之力也。
推如来谈,似为空设。
又云:刻船桑门,守株道士,空争大小,互相弹射,披抚华论,深释久滞。
寻文求义,于何允归?
夫外道淫奔,弥龄积纪,沉晦弗迁,沦惑宁反,游涉墟乡,泛越廛落,公因圣术,私行淫乱。
得道如之,何斯可耻?
昔齐人好猎,家贫犬鹿,穷年驰骋,不获一兽,于是退而归耕。
今吾子有知,归耕得算。
又云:大道既隐,小成互起,辩讷相倾,执与正之。
夫正道难毁,邪理易退,譬若轻羽在高,遇风则飞,细石在谷,逢流则转。
泰山不为飘风所动,磐石不为疾流所回。
是以梅李见霜而落叶,岁寒之不凋。
信矣!
夫淫妖之术,触正便挫,子为大道,谁为小成?
想更论之,然后取辩。
若夫颜回见东野之驭,测其将败;
子贡观邾鲁之风,审其必亡,子何无知?
若斯之甚,故标愚智之别,撰贤鄙之殊,聊举一隅示子,望能三反。
又云,泥洹仙化,各是一术,佛号正真,道称正一。
一归无死,真会无生,无生之教赊,无死之教切。
斯盖吾子聪辩能言,鄙夫蔑以如之。
然则泥洹灭度之说,著乎正典;
仙化入道之唱,理将安附?
老子云:「生生之厚,必之死地」。
又云:「天地所以长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」。
夫忘生者生存,存生者必死。
子死道将届,故谓之切,其殊切乎?
谚曰:「指南为北,自谓不惑;
指西为东,自谓不蒙」。
子以必死为将生,其何反如之?
故潜居断粮,以修仙术。
仆闻老氏有五味之戒,而无绝谷之训矣。
是以蝉蛾不食,君子谁重?
蛙蟒穴藏,圣人何贵?
且自古圣贤,莫不归终。
吾子独云不死,何斯滥乎?
故舜有苍梧之坟,禹有会稽之陵,周公有改葬之篇,仲尼有两楹之梦,曾参有启足之辞,颜回有不幸之叹。
子不闻乎,岂谬也哉?
昔者有人未见麒麟,问常见者曰:「麟何类乎」?
答曰:「麟如麟也」。
问者曰:「若尝见麟,则不问也。
而云麟如麟,何邪」?
答云:「麟,麇身牛尾,鹿蹄马背」。
问者乃晓然而悟。
今吾子欲见麟邪,将不见告。
又云:道经简而幽,幽则妙门难见,仆谓老教指乎五千,过斯已外,非复真籍。
而道文重显愈深,疑怪多是,虚托妍辞,空称丽句。
譬周人怀鼠以贸璞,郑子观之而且退,斯之谓矣。
寻此而言,将何克允?
又云:残忍刚复,则师佛为长。
慈柔虚受,则服道为至矣。
故《老子》云:「强梁不得其死」。
吾将以为学文,故人所以敷行诫籍。
显著文教,将为愚瞽之故,非为贤哲之施矣。
违之者必凶,顺之者必吉。
强梁刚愎之人,下愚之类也。
大教慈悯,方便为之,将非虚邪?
学文邪?
慈柔虚受,仆谓宜空谈。
今学道反之,陈黄书以为真典,佩紫录以为妙术。
士女无分,闺门混乱。
或服食以祈年长,或淫姣以为瘳疾。
慈柔之论,于焉何托?
又道迹密而微,利用在己。
故《老子》云:「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也。
及吾无身,吾又有何患」?
老氏以身为大患,吾子以躯为长保,何其乖之多也?
夫后身而身先,外身而身存,惟云在己,未知此谈,以何为辩?
又云:娄罗之辩,各出彼俗,自相领解,犹虫宣鸟聒,何足述效?
仆谓饵辛者不知辛之为辛,而无羡于甜香;
悦臭者不觉臭之为臭,而弗耽椒兰,犹吾子沦好淫伪,宁有想于大法。
夫圣教妙通,至道渊博,既不得谓之为有,亦不得谓之为无。
无彼我之义,并异同之说矣。
夫言犹射也,若筈之离弦,非悔恨所及。
予将慎言乎,而云虫喧鸟聒,意则何依?
近者孙子猖狂,显行无道,妖淫丧礼,残逆废义,贤士同志而已。
愚夫辄为回心,奸俦盈室,恶侣填门,墟邑有痛切之悲,路陌有罹苦之怨。
夫天道损盈,鬼神福谦,然后自招沦丧(《弘明集》七。)
古风 其一 元末明初 · 李穑
 押支韵 出处:牧隐诗藁卷之六
流水自不息,滔滔向何之。
东方有大海,其意乃在兹。
周公文王,岂欺公明仪
思三坐待旦,礼乐盛一时。
如何千载下,尚咏鸱鸮诗。
乃知君子心,遇险如遇夷。
孟子拾遗 宋 · 张九成
 出处:全宋文卷四○四○、《横浦先生文集》卷一五
申之以孝悌之义。
谨庠序之教为何事哉?
为孝悌而已。
孝悌之心,自孩提以至壮长,固自行之,第未有人发明之,使之知其义以见于用也。
所谓义者何也?
事亲时爱恋眷慕,则孝心见矣;
孝心见,仁之实也。
从兄时恭谨唯诺,则悌心见矣;
悌心见,义之实也。
孟子以谓「智,知此二者;
礼,节文此二者;
乐,乐此二者」,其义岂不深哉!
然其数可陈也,其义难知也,知其义而敬守之,天子之所以得天下也。
行孝悌而不知其义,安能见于天下国家哉!
夫「申」有举起之义,精神全在此字上,学者不可忽也。
今之乐犹古之乐。
孟子孔子所行,一切反之。
孔子雅言《诗》、《书》,执礼,其谨如此,而孟子则黜《云汉》孑遗之诗,至斥「武成漂杵」之书,谓礼有非礼之礼,谓今之乐犹古之乐,则与孔子放郑声之意大相反矣。
呜呼!
孟子所以为学孔子也。
昔鲁人柳下惠者,雨夜不纳嫠妇,曰,在柳下惠则可,吾则不可,以吾不可柳下惠之可。
孔子闻之曰:「是真柳下惠者也」。
夫学贵乎能用,鲁人柳下惠,其见于用也,乃为不可之节。
孟子孔子,其见于用也,乃一切反之,此盖所谓「观时会通,以行典礼」,而黄帝、尧、舜、「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」之理也。
学不能用,则终身为腐儒而已矣,故学者尚论古人,在论其世也。
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,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。
大国反事小国,可见其涵容矣,此所以谓之仁者;
小国事大国,可谓识利害矣,此所以谓之智者。
如此则处小处大,无所不可矣,此天理也。
大国不能容小国,小国不能下大国,皆私意也,皆逆天也。
仁者乐天,智者畏天,以天意耳。
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。
圣人无私心,以天下为心,天下之心忧,即圣人之忧也。
此禹所以思天下之溺犹己之溺也。
天下之心乐,即圣人之乐也。
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,武王所以垂拱也。
使主有私心,则忘天下矣,忧乐在一己,而不知有天下,桀、纣所以败亡如此。
王如好货,与百姓同之
王如好色,与百姓同之
君子言必虑其所终,行必稽其所敝。
孟子所对,是启齐王一国货色之心也。
一国好货好色,此何等风俗哉?
《葛屦》之诗,《桑中》之刺一国好货好色,熟考上下文,不敢撮取一语以罔圣贤也。
孟子所谓好货者,谓使民居者有积仓,行者有裹粮也,此太平之事也,岂谓机巧趋利乎?
所谓好色者,爱厥妃也,谓使民嫁娶以时,内无怨女,外无旷夫也,亦太平之事也,岂谓相窃妻妾乎?
余恐小人借此以济其奸,而君子罪其言之不谨也,故表而出之,使学者于圣贤有所考焉。
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。
学校之设,本为何设?
为明人伦而已。
夫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,皆有天理在其间。
日用之中,天理每于此而发见,第以人欲所汩,无自而识之耳。
《大学》之道,以格物为主,格物则能穷尽天下之理。
人伦之理,惟格物者能识之。
识者明也,惟能识之,则能用之以为天下国家。
舍人伦而曰学,此异端邪说,先王之所诛者也,学者不可不谨。
有攸不惟臣,东征,绥厥士女。
篚厥玄黄,绍我周王见休,惟臣附大邑周」。
其君子实玄黄于篚,以迎其君子;
其小人箪食壶浆,以迎其小人。
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残而已矣。
自「有攸不惟臣」至「附于大邑周」,此《武成》之文也。
其语增减不同者,岂《古文尚书》如此哉?
自「其君子实玄黄于篚」至「取其残而已矣」,此孟子武王之意也。
其言简古,有不可晓者,辄以意解之:「有攸不惟臣」,谓无道,其臣下见于所行不臣之节,君臣紊乱,纪纲大坏。
武王所以东征者,亦非富天下也,安厥士女而已。
天下素闻武王之德,知其师来,皆篚玄黄以昭我周可以王天下。
「绍」当作「昭」。
一见武王,皆心归武王而美之,民之美乃王之美也。
民皆有鼓舞之意。
孟子万章问宋行仁政,齐、楚恶而伐之,故引此篇以断之曰:武王行王政以伐纣,其君子实玄黄于篚,以迎其君子;
其小人箪食壶浆,以迎其小人。
君子小人,各以其类,寓诚意于物,以迎王者救民之师,想见当时归仰之意矣。
武王之师非为虐也,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残而已矣。
王偃果有武王之心乎?
使王偃果有武王之心,则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,欲以为君,讵畏齐、楚乎?
孟子之行诈,故以此言辟之也,其意深矣。
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乱。
生者,理也。
天下之理久矣,治或生乱,乱或生治,此自然之理也。
泰者,通也,治也,然《泰》之极曰「城复于隍」,孔子系之曰「其命乱也」,岂非治或生乱乎?
否者,闭也,乱也,然《否》之极曰「倾否」,孔子系之曰「否终则倾,何可长也」,岂非乱或生治乎?
是一治一乱,其理久矣。
且洪水作乱,禹掘地而注之海,驱龙蛇而放之菹,水由地中行,此乱或生治也。
尧舜既没,暴君代作,及之身,天下又大乱,此治或生乱也。
周公相武王,诛伐奄,驱飞廉虎豹,天下大悦,乱又生治矣。
及世衰道微,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治又生乱矣。
一治一乱,天下之理,如是久矣,岂有它哉,惟赖圣贤为之扶持耳。
孟子之论,岂特为一时而然哉?
六国乱极而为秦,秦并六国似治矣,而二世亡之。
陈胜、项籍作乱,汉高祖定之,至文帝而大治。
数传而王莽作乱,光武定之,至章帝又大治。
数传而董卓、曹操又作乱,至其子丕奄有神器,似若治矣,而五胡乱华,中原陆沉。
过江而元帝,为宋、为齐、为梁、为陈、为隋、为唐、为五代
治乱相乘,岂有已哉!
孟子深极物理,岂能断然为此论于千载之上哉!
春秋》,天子之事。
天子之事,明三纲以正人伦而已矣。
春秋之世,上无令王,三纲隳坏,人伦颠倒,世子商臣弑其君頵,蔡世子般弑其君固。
一人之身而子弑父,臣弑君,兼有其恶,乃俨然南面以临其臣,天子不行残灭之诛,诸侯不闻问罪之请,是三纲人伦于此亡矣,中国将为夷狄,人类将为禽兽。
夫子不得已而作《春秋》,诛乱臣贼子,以遏人欲于横流,扶天理于将灭,使时有明王以《春秋》之意见之行事,则天子之事备矣。
充塞仁义也。
仁义充塞,则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。
杨氏为我,壅遏为义之路,至于使天下无君;
墨氏兼爱,壅遏为仁之路,至于使天下无父。
天下无君父,非人类也,禽兽而已矣。
仁义行,则君父之道明,此圣王之道法当如是也。
仁义壅遏,则君父之道不明,此异端邪说也。
邪说一行,则人类殄灭,禽兽得志,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,而蛇龙居之,见于洚水,禽兽至焉,见于沛泽,此亦邪气所感而然也。
义明,正气盛,故禽兽不得以横行于中国也。
此理深矣,浅陋之士岂能知哉?
孟子之辟杨、墨,意有在是尔。
安宅正路。
仁则觉,觉则神闲气定,岂非安宅乎?
不仁则昏,昏则念虑纷乱,不得须臾宁矣。
义则理,理则言忠信,行笃敬,岂非正路乎?
不义则乱,乱则邪僻与魑魅为邻矣。
仁义岂它物哉,吾心而已矣!
昔者有馈生鱼于郑,子产使校人畜之池。
校人烹之,反命曰:「始舍之圉圉焉,少则洋洋焉,攸然而逝」。
子产曰:「得其所哉,得其所哉」!
校人形容放鱼之状,此亦仆夫中铮铮佼佼者也。
始舍之圉圉,言虽得水,尚困弱未能游泳也。
少则洋洋,言精神稍复舒肆之貌也。
攸然而逝,言精神还复旧观,喜而超脱之貌也。
其形容妙入鱼之情性,亦可喜矣。
乃为口腹之快,为欺罔,亦可惜也。
子产闻之,乃曰:「得其所哉,得其所哉」!
其仁惠慈爱之心,可于此而见矣。
余于「得其所哉」两语,想见子产之为人。
如此贤人,而校人欺之,乃复不耻,出而自逞。
其窃盗之能尽言语之妙而不自好者,大率皆校人类也。
不能尽其才也。
仁义礼智,人人所有,是人之才地,皆可以为尧、舜。
然而至于至愚极陋,与圣人或相倍蓰而无算者,不能尽其才地耳,非天之降才尔殊也。
何谓尽?
极恻隐之心,溯而上之,以求其所谓仁。
既得此,则傍徨周浃于其间,使置之则塞乎天地,溥之则横乎四海,无有丝毫不用其才力者,此之谓尽也。
于义、礼、智亦复如此,其为尧也、舜也必矣。
孟子开尽之一门,以谓止在思耳,学者试思之。
故有物必有则,民之秉彝也。
故好是懿德。
有君臣、父子、朋友、兄弟、夫妇之物,则仁义礼智信之则见,此因外以卜其才也。
以其秉君臣、父子、朋友、兄弟、夫妇之常性也,故好仁义礼智信之懿德,此因内以卜其才也。
然则人性之善,复何疑乎?
先生之号则不可。
吴侵陈,斩祀杀厉,太宰嚭问于干木曰:「师必有名,人之称斯师也,则谓之何」?
曰:「斩祀与,杀厉与,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」?
曰:「反尔地,归尔子,则谓之何」?
曰:「君王讨敝邑之罪,乃矜而赦之。
师与,其无名乎」?
古人重名如此
夫谓之杀厉之师,此何名也,谓之讨敝邑之罪,则其名美矣。
宋牼事在于息兵,其德可谓大矣,然以不利为号,是使秦、楚求所谓利。
以利为号,则天下相率而为利,而商鞅、孙膑、陈轸、沈同、陈、贾、苏、张之说行矣,是其志虽大,而其号则不可也。
以仁义为号,则天下相率而为仁义,而商鞅诸子之说败矣。
呜呼,名号之际,其可忽乎!
汉高祖下三秦,出师攻项籍董公高祖三军缟素,以诛杀义帝者为名,其号之美,孰有过于此者,此所以五年而成帝业也。
士大夫所学,其于名号可不谨乎?
务引其君于当道。
臣子用心,要当曲尽其巧,观人君意用所在而转之。
所好偏奇,即就其所好引之,使归于当道而不自知可也。
如齐宣好今之乐,即以犹古乐引之,使与百姓同乐;
好勇,即以文、武好勇引之,使安天下之民;
好货,即以公刘好货引之,使居者有积仓,行者有裹粮;
好色,即以太王好色引之,使内无怨女,外无旷夫,岂非归于当道乎?
若夫薛广德元帝御楼船,至云「以颈血污车轮」;
韩愈谏宪宗迎佛骨,即云「事佛者必夭折」;
张墀谏敬宗骊山,至云「往者必有大凶」。
此大失孟子之意矣,学者不可不考。
动心忍性。
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穷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者,所以动其心而忍其性,以成就之也。
动其心者,所以惊惕之也;
忍其性者,所以抑遏之也。
心舍则亡,非有以惊惕之,则不知存。
目性欲色,耳性欲声,鼻性欲臭,四支欲安佚,非有以抑遏之,则流荡而不知反。
夫动之忍之,或惊惕于放逸之微,或抑遏于流荡之外,先后左右,假之于物,害之于事,皆天意念念欲成就之也。
虽圣贤之资,不如是不激发耳。
金经百鍊,其色愈明,玉煆三日,其色愈粹,烈火猛燄中,乃金玉成就之处也。
天意厚于圣贤,故以不可意事困厄之。
吾侪于急难,其可沮丧乎,庸讵知非天意所临也?
孟子梁襄王,出语人曰:「望之不似人君,就之而不见所畏焉」。
孟子之意,非薄襄王也,余固论之矣。
孔子居是邦,不非其大夫,而况君乎?
故入公门,则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
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。
过位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
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不息者。
执圭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
上如揖,下如授。
勃如战色,足缩缩如有循。
君赐食,必正席,先尝之;
君赐腥,必熟而荐之;
君赐生,必畜之。
侍食于君,君祭先饭。
疾,君视之,东首加朝服拖绅。
君命召,不俟驾行矣。
学者事君,当如孔子之法。
则是方四十里,为阱于国中。
鲁人为长府,闵子骞曰:「仍旧贯,如之何?
何必改作」。
其语蕴藉,直而不倨,婉而不伤,此君子长者之言也。
孔子喜之曰:「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」。
其比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之言,似太劲矣,学者不可不谨。
梁惠王曰:「恶在其为民父母也」。
齐宣王曰:「此匹夫之勇,敌一人者也」。
司马子鱼宋襄王用兵,其言曰:「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,而以伐人,若之何?
盍姑内省德乎?
无阙而后动」。
其辞如春风醇酎,使人心醉,如「无乃犹有」之辞,「若之何」之辞,「盍姑内省」之辞,皆若有所避就,而无直辞劲气以伤人。
比夫直指君为非民父母,与夫匹夫之勇之言,大相远矣!
士君子诚味之,自可见也。
彼以其富,我以吾仁;
彼以其爵,我以吾义。
孔子曰:「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」。
又曰:「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;
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」。
又曰:「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
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」。
深详圣人之意,是富贵以道义得之,圣人将处之矣,初不与富贵立敌也。
曾子之言,岂有为而言欤?
学者当置曾子之说而从孔子,庶几不堕于客气,以失曾子之意。
成覸齐景公曰:「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,吾何畏彼哉」!
颜渊曰:「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」。
公明仪曰:「文王我师也,周公岂欺我哉」?
公明仪之言与成覸相类,皆有奋然作为之意,不似颜子之言安妥也。
圣人以仁义为家常事,非欲以压众也。
学者于此微处当细考。
贵戚之卿。
齐景公太子阳生而立子荼,其乱端已见矣。
及问政于孔子孔子止曰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而已。
虽切于景公,而略不见圭角,使景公感寤,遽曰:「善哉!
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虽有,吾得而食诸」?
如此进对,正为人臣之法也。
孟子对贵戚之卿,乃曰「反覆之而不听,则易位」,使齐王勃然变乎色。
呜呼,其危哉!
学者无孟子阖辟之用,而欲效直言劲辞如孟子,恐非所以为臣子计也。
要当以圣人为法。
孟子曰:「今之事君者曰:『我能为君辟土地,充府库』。
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。
君不乡道,不志于仁,而求富之,是富桀也。
『我能为君约与国,战必克』。
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。
君不乡道,不志于仁,而求为之强战,是辅桀也」。
子贡孔子曰:「鲁大夫练而杖,礼欤」?
夫子不答。
他日置大夫而问:「练而杖,礼欤」?
孔子曰:「非礼也」。
子游问:「鲁大夫羔裘玄冠以吊,礼欤」?
夫子又不答。
他日置大夫而问:「羔裘玄冠以吊,礼欤」?
夫子曰:「易之而已」。
夫以鲁大夫为问,则皆在所不答,岂非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之义乎?
陈司败昭公知礼乎,孔子曰「知礼」。
孔子退,揖巫马期以告,子曰:「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」。
岂非善则称君之义乎?
孟子以今之良臣为民贼,富君辅君为富桀,岂亦有说乎?
其详已见于《孟子说》矣。
要之不非其大夫,善则称君,此孔子家法也。
孔子者虽未见道,而力行此二说,亦足以养忠厚之心。
道或未见,而以孟子之说为辞,非特受祸而召辱,而刻薄之态,恐马伏波尚能论之,吾徒安得不痛以为戒?
傅岩字梦弼 北宋 · 吕南公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三七一、《灌园集》卷七
学圣贤者,学其内而已矣,若夫轩裳禄位,何足慕之!
有其内而外者至焉,审之义而宜,观之时而合,君子于是受之。
有其内而外者不至,君子盖不恤也。
颜渊欲为舜,岂主于百官牛羊?
公明仪欲为文王,岂主于三分天下有其二?
孟子孔子,岂主于鲁司寇
扬子孟子,岂主于齐卿?
然则君子之慕古圣贤,名实可知矣。
吾乡学者傅岩,其友字之为梦弼,盖勉以辅佐之器业云尔,岂可以空疏无有者为哉?
勉之远大其内也,字之固当。
而或人讥其虚喝,以为傅、吕之事,非布衣书生取次所能享。
呜呼,此论外而遗其内,慕其德而折巾角之流也,何足倾听!
岩与余待试于浚都,亦同馆舍,尝以其字之疑道焉。
余为之说如此,岩因请为之序。
是岁熙宁三年
覆篑斋记 北宋 · 李复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二九、《潏水集》卷六、《永乐大典》卷二五四○
士之于学,非尚其志、强其力,终无异于众人。
颜渊曰:「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」。
公明仪曰:「文王我师也,周公岂欺我哉」!
此苟其志不立,心之所期能如是之卓乎?
冉求自画不能循道而进,公孙丑谓道若登天而不可及,欲少贬焉。
苟力能自强,行之所趋,遽欲如是而已乎?
始锐而久则怠,朝勤而暮则倦,人之常情也。
举其高者远者示之,犹患乎不勉,况姑以浅者近者诲之,其所学何足算哉!
莫非学也,徒能言之,行之不至,胸中未必泮然矣。
是由燕人之谈楚,身未尝至郢都,其说未必然也。
闻之夫子曰:「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。
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」。
太原王源明西河上党,问学于予,今归,将辟斋舍于其居之后圃,予为名榜其斋。
予既语以尚志强力而遂欲观其进,故以孔子之言,名之曰「覆篑」云。
原孝 宋 · 胡铨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三一七
百行莫大于孝,五刑莫大于不孝。
颜渊曰:「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」。
之慕舜也,非有他也,师其孝也,然则之用心可知矣。
孔子曰:「孝哉闵子骞,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」。
圣人言孝,称闵而不及
德行之科,乃以为称首,则之孝,固优于闵矣。
由此言之,颜、闵为四科之首,皆不过孝而已,是不谓百行莫大于孝乎?
葛伯不祀,汤始征之,葛伯之罪多矣,《书》独数其不祀。
商纣之罪多矣,武王伐纣,数其罪独先宗庙不享。
汉吴王濞反,其罪亦多矣,景帝条侯三十六将军击之,止以烧宗庙为罪之尤。
是不谓五刑莫大于不孝乎?
大哉孝乎,乌也能反哺,蛇也能触棺,猿也能塞创,禽也能知母,况人乎!
天下至残忍而不仁者莫如寇盗,何相北向读《孝经》,贼为之却,况不为寇盗者乎?
永平中期门、羽林皆能通《孝经》章句,武夫且尔,况书生乎?
肇牵车牛远服贾,用孝养厥父母,商贾且尔,况不为商贾者乎?
马医夏畦知有亲,况不为夏畦马医者乎?
唐明皇盛天子也,犹三复《孝经》,况匹夫乎?
杜甫一大儒也,《孝经》长在手,况末学乎?
司马公一代宗臣也,犹为《古文孝经章句》,况吾侪乎?
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
其别虽有五,其实则三,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,不过此三者耳。
《祭统》曰:「孝则观其顺也,丧则观其哀也,祭则观其敬也」。
三者皆礼也。
生事之以礼,其别有十:鸡鸣盥漱,栉縰笄总,拂髦冠緌,端𩏂绅笏,一也。
左佩纷帨刀砺觿燧,右佩玦捍管遰觿燧,行縢屦綦,以适亲所,二也。
下气怡声,问衣燠寒,疾病疴痒,敬抑搔之,出入先后,敬扶持之,进盥奉槃,盥卒授巾,所欲敬进,柔色温之,三也。
饘酏酒醴,芼菽麦蕡,黍粱秫,饴蜜,堇荁枌榆,兔薧滫瀡,以滑以膏,必尝乃退,四也。
父母将至,请席何乡,将衽更卧,则请何止,御者举几,歛席襡簟,县衾箧枕,祗敬杖屦,五也。
敦牟卮匜,非馂莫用,与恒食饮,非馂莫尝,朝夕恒食,子妇佐馂,六也。
有命敬对,进退谨齐,不敢哕噫,嚏咳欠伸,跋倚睇视,不敢唾洟,寒不敢袭,痒不敢搔,不敢袒裼,不涉不撅,七也。
冠垢请漱,衣垢请浣,衣裳裂绽,纫箴请补,五日请浴,三日请沐,面垢请靧,足垢请浣,八也。
父母有过,柔声以谏,谏若不入,起敬起孝,悦则复谏,必从乃已,或怒而挞,流血不怨,九也。
淳熬淳母,炮豚炮牂,捣珍渍熬,肝膋具陈,十也。
死葬之以礼,其别二十有三:亲始死,寝东首于北牖下,废床,撤袭衣,加新衣,体一人,属纩以俟绝气,男女改服。
一也。
大夫世妇卒于适寝,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,迁尸于寝,士之妻皆死于寝。
二也。
大夫以玄赪,世妇以袒衣,士以爵弁,士妻以税衣。
小臣升自东荣,中屋履危,北面三号,卷衣投于前,司服受之,降自西北荣。
复不以衣尸,不以歛。
凡复,男子称名,妇人称字。
三也。
始死,主人啼,兄弟哭,妇人哭踊。
大夫之丧,主人坐于东方,主妇坐于西方,有命夫命妇则坐,无则皆立;
士则主人兄弟子姓皆于东方,主妇姑妺子姓皆坐于西方。
四也。
凡哭尸于室者,主人二手承衾。
大夫未小歛,为君命出;
士于大夫不当歛则出。
出则徒跣,扱衽拊心,降自西阶,迎于寝门外。
使者升堂致命,主人拜于下,士于大夫则与之哭,不逆于门外。
五也。
小歛,主人即位于户内,主妇东面。
卒歛,主人、主妇冯之踊。
主人袒,说发,括髦以麻;
妇人髽,带麻于房中。
彻帷,男女奉尸夷于堂,降拜
主人即位,袭带绖踊;
母之丧即位而免,乃奠。
六也。
君丧,县壶,乃官代哭;
大夫官代哭,不县壶;
士自以亲疏哭。
七也。
君堂上二烛,下二烛;
大夫堂上一烛,下二烛;
士堂上下各一烛。
哭于堂上,主人在东方,奔丧者西方,诸妇南乡
大夫之丧,三日之朝,既殡,皆杖;
士二日而殡,三日之朝,皆杖。
大夫士哭殡则杖,哭柩则辑杖。
八也。
始死,迁尸于寝,幠用歛衾。
小臣楔齿用角柶,缀足用燕几。
九也。
御者入浴,小臣四人抗衾,御者二人浴,浴用絺巾,挋浴衣如他日,小臣爪足。
母丧则内御者抗衾而浴。
十也。
御者差于堂上,君沐粱,大夫沐稷,士沐粱,管人授沐乃煮之。
沐用瓦盘,挋用巾,小臣爪手剪须,濡濯弃于坎。
十一也。
大夫设夷盘造冰焉,士并瓦盘,无冰,设床袒第,有枕,饭一床,袭一床,迁尸于堂,又一床,皆有枕席,君、大夫、士一也。
十二也。
大夫之丧,主人、室老、子姓皆食粥,众士疏食水饮,妻妾疏食水饮,士亦如之。
既葬,主人疏食水饮,不食菜果,妇人亦如之。
练而食菜果,祥而食肉。
十三也。
大歛于阼,君箪席,大夫蒲席,士苇席。
小歛,布绞缩一横三,大夫缟衾、士缁衾皆一,衾十有九称。
大夫士陈于房中,皆西领北上,绞紟不在列。
大歛布绞缩三横五,布紟二衾,君大夫士一也。
大夫士陈衣于序东,西领南上。
大夫五十称,士三十称,绞紟如朝服。
绞一幅为三,不辟紟五幅,无紞。
十四也。
小歛,君、大夫、士皆用复衣复衾。
大歛,祭服无算。
袍必有表,不禅,衣必有裳,谓之一称。
祭服不倒,皆左衽,结绞不纽。
十五也。
大夫玄冒黼杀,缀旁五;
士缁冒赪杀,缀旁三。
凡冒质长与手齐,杀三尺,自小歛以往用夷衾。
十六也。
铺绞紟踊,铺衾踊,铺衣踊,迁尸踊,歛衣踊,歛衾踊,歛绞紟踊。
大夫抚室老侄娣,冯父母妻长子,不冯庶子,士冯父母妻长子庶子,凡冯兴必踊。
十七也。
父母之丧,居倚庐,不涂,寝苫枕块。
既葬,柱楣涂庐不于显者。
十八也。
天子之棺四重,水兕革棺被之,其厚三寸,杝棺一,梓棺二,四者皆周,大棺及属用梓,椑用杝。
上公革棺,不被三重也。
诸侯无革棺,再重也。
大夫无椑,二重也。
士无属,不重也。
庶人之棺四寸。
十九也。
君里棺用朱绿,用杂金鐕;
大夫用玄绿,用牛骨鐕;
士不绿。
君盖用漆,三衽三刺;
大夫盖用漆,二衽二刺;
士盖不用漆,二衽二刺。
君殡用輴,攒至于上,毕涂屋;
大夫以帱,攒至于西序,涂不暨于棺;
士见衽,涂上帷之。
二十也。
熬谷,君四种八筐,大夫三种六筐,士二种四筐,加鱼腊焉。
二十一也。
饰棺,君龙帷,三池振容黼荒,火、黻三列,素锦褚,加帷荒,纁纽六,齐五采五贝,黼翣二,黻翣二,画翣二,皆戴圭,鱼跃拂池。
大夫画帷,二池,画荒,纁、玄纽各二,齐三采三贝,黼画翣各二,皆戴绥,鱼跃拂池。
君纁戴六,纁披六,大夫戴、披前纁后玄。
士布帷布荒,一池,绞,纁、缁纽各二,齐三采一贝,画翣二,皆戴绥,士戴前纁后缁,二披用纁。
二十二也。
君葬用輴,四綍三碑,御棺用羽葆;
大夫用玄,二綍二碑,御棺用
士用輴,二綍无碑。
比出官,御棺用功布
凡封,用綍去碑负引。
君封以衡,大夫士以缄。
君以鼓封,大夫士止哭。
椁,大夫,士杂木。
君裹棺虞筐,大夫不裹棺,士不虞筐。
二十三也。
祭之以礼,其别十有二:始于五思,齐之日思其居处,思其笑语,思其志意,思其所乐,思其所嗜。
一也。
又有四如,孝子如执玉,如奉盈,洞洞属属如弗胜,如将失之。
二也。
又有五如,文王之祭也,事死者如事生,思死者如不欲生,忌日必哀如见亲,如见亲之所爱,如欲色然。
三也。
又有四尽,尽其悫而悫焉,尽其信而信焉,尽其敬而敬焉,尽其礼而不过失焉。
四也。
又有四敬,其立之也敬以诎,其进之也敬以愉,其荐之也敬以欲,已彻而退,敬齐之色不绝于面。
五也。
又有四有,凡有深爱者必有和气,有和气者必有愉色,有愉色者必有婉容
六也。
又有五致,致反始也,致鬼神也,致和用也,致义也,致让也。
七也。
又有敬之至凡五。
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,凶服者不敢入国门,敬之至也。
祭之日,君牵牲,穆答君,卿大夫序从,入庙门,丽于碑,卿大夫袒,而毛牛尚耳,鸾刀以刲,取膟膋,敬之至也。
昔者天子为籍千亩,冕而朱纮,躬秉耒;
诸侯为籍百亩,冕而青纮,躬秉耒,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祖,以为醴酪粢盛,敬之至也。
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,及岁时齐戒,沐浴而躬朝之,牺牷祭牲必于是取之,敬之至也。
古之献茧者,及良日,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,使缫,遂朱绿玄黄之,以为黼黻文章,服既成,君服以祀先王先公,敬之至也。
八也。
又有三备:水草之菹,陆产之醢,小物备矣;
三生之俎,八簋之实,美物备矣;
昆虫之异,草木之实,阴阳之物备矣。
九也。
又有三重:献之属莫重于祼,声莫重于升歌,舞莫重于武宿夜。
十也。
又有四馀:尸馂鬼神之馀,臣馂君之馀,贱馂贵之馀,下馂上之馀。
十一也。
又有十伦:见事鬼神之道焉,见君臣之义焉,见父子之伦焉,见贵贱之等焉,见亲疏之杀焉,见爵赏之施焉,见夫妇之别焉,见政事之均焉,见长幼之序焉,见上下之际焉。
十二也。
窃尝论之,自古尽是道而以孝称者,宜莫如舜。
《中庸》云:「舜其大孝也与」。
孟子亦曰:「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,瞽瞍底豫而天下化,此之谓大孝」。
夫舜为大孝,子思称之亦谆谆不容口,而《舜典》独不一言及孝。
《诗》三百五篇,其间称禹者有之,又称稷契咎陶,而略不及舜。
太甲自底不类,宜其于孝有缺,一旦悔过思庸,而伊尹作书,断然以孝称之。
诸汉皆以孝谥,岂太甲可以言孝,汉可以言孝,而舜于孝有未至乎!
盖尝反覆推之,《春秋》责备贤者,《诗》《书》责备圣人,彼皆以孝称者,名生于实不足尔。
《舜典》不言孝,盖责圣人之备也,故曰「夫妇之愚可以与能焉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」。
不若是,圣人何以曰「甚哉孝之大也」?
噫,孝固大矣,曾子乃以孝闻,何也?
弟子问孝多矣,圣人独为曾子作《孝经》,又何也?
曰:志存乎道,圣人许之,盖得所谓要道也。
爱人以德,《戴记》称之,盖得所谓至德也。
先王至德要道,复有大于孝乎?
吾尝三复《礼经》,曾子于圣门所得多矣,问卿大夫为尸于公有齐衰内丧则如何,而知出舍公宫之礼。
问君薨葬,世子生,而知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之礼。
问并有丧则如之何,而知先重后轻之礼。
问将冠,子闻齐衰大功则何如,而知内丧则废之礼。
问除丧改冠,而知有冠醮无冠醴之礼。
问祭不行旅酬之事,而知小祥练祭不旅之礼。
问大功可与馈奠,而知斩衰皆可之礼。
问小功可以与祭,而知士取于兄弟大功之礼。
问相识可以与祭,而知缌不祭之礼。
问废丧服可与馈奠,而知说衰与奠为非之礼。
问昏礼纳币,女之父母丧如之何,而知婿使人吊之礼。
问亲迎,女在涂,婿父母死如之何,而知女改服布深衣以趋丧之礼。
问除不复昏礼,而知过时不祭之礼。
问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,而知不祔于姑之礼。
问丧有二孤、庙有二主,而知尝禘郊社尊无二上之礼。
问师行以迁庙主行,而知巡守以齐车奉迁庙主行之礼。
问师行无迁主则何如,而知君出以币圭告庙祢,遂奉以出之礼。
问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,而知四者之礼。
问诸侯相见入门不得终礼,而知六者之礼。
问尝禘郊社天子崩后丧如之何,而知皆废之礼。
祭日食太庙火如之何,而知接祭不迎尸之礼。
问诸侯祭社稷、天子崩后丧、君薨夫人丧如之何,而知奉帅天子之礼。
如此亦足矣,犹以为未至也,又问大夫祭不得成礼者几,而知九者之礼。
又问三年之丧出吊,而知练不群立之礼。
又问大夫士私丧可以除矣,有君服焉如之何,而知过时弗除之礼。
又问父母之丧弗除乎,而知过时不祭之礼。
又问君薨既殡,而臣有父母丧,如之何而有殷事,则知君所之礼。
又问君出疆以椑从,君薨其入如之何,而知共殡服之礼。
又问君丧既引,闻父母丧如之何,而知既封而归之礼。
又问父母丧既引,闻君薨如之何,而知既封改服而往之礼。
又问宗子为士,庶子大夫,祭如之何,而知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之礼。
又问宗子适他国,庶子无爵,可以祭乎,而知望墓为坛之礼。
又问祭有尸,而知祭殇无尸,有阴厌阳厌之礼。
又问葬引至乎堩,而日食则有变乎,而知止柩就道右之礼。
又问为君使而卒于舍,而知公馆复之礼。
又问下殇堲周葬于园,遂舆机而往,涂迩故也,墓远则如之何,而知下殇用冠衣为非之礼。
吾故曰:曾子于圣门,所得多矣,其以孝闻也,不亦宜乎?
圣人独为之作《孝经》也,不亦宜乎?
难者曰:「颜、闵以孝列于德行之科,曾子以不与四科而畏子路,则其于孝也有慊矣,而子之称之若是,毋乃过乎」?
曰:子独不闻曾子之对公明仪乎,其言曰:「身者父母之遗体也,行父母之遗体,敢不敬乎?
居处不庄非孝也,事君不忠非孝也,莅官不敬非孝也,朋友不信非孝也,战阵无勇非孝也,五者不遂,灾及于亲,敢不敬乎」?
养可能也敬为难,敬可能也安为难,安可能也卒为难。
父母既没,谨行其身,不遗父母恶名,可谓能终矣。
又不闻乐正子春之对乎,其言曰:「吾闻诸夫子曰: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归之,可谓孝矣。
不亏其体,不辱其身,可谓全矣」。
夫孝可能也终为难,终可能也全为难,能终能全,孝之至也,惟曾子能之,故曰:事亲若曾子可也(《胡澹庵先生文集》卷三。)
七也:原无,据文意补。
上扬帅吕大资 北宋 · 华镇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四○、《云溪居士集》卷二一
某尝谓激楚阳阿,至妙之容,掌技者之所贪;
飞兔騕袅,绝足奔放,善驭者之所急。
至于翕然繁奏,师旷过而勿问,必淫哇之滥吹;
衒粥都市,伯乐去而勿顾,必不材之驽马。
宗工大人莫不以推贤乐善为先务,清世之士,幸亲遇之,而不在题品者,则斯人也岂复有寸长片善可称道者哉!
四海之内亦必以为迂疏阔略无似之散人矣。
颜渊曰:「舜何人也?
予何人也」?
公明仪曰:「文王,我师也,周公岂欺我哉」。
古之为士者,远则拟舜,近则师文王
今衣帛食与人同,而立身扬名,不得比于一乡之善士,可不自悲也耶!
恭惟知府枢密大资阁下,以豪杰之才,世公辅之位,聪明高远,道术宏博,识量深厚,鉴裁昭融,加以世德渊源,中外履历,论之既稔,所阅且多,天下之士不幸不得见之则已,苟得见之,倘有一介,无虑遗逸。
故下车之日,人人翘首抗足,想钧目之顾盼,而自忘其鄙陋。
某也不肖,窃高下风,慕钧屏之日久矣。
何幸备员小邑之佐,属在使麾之末,虽拘文有地,不得时望副车之清尘,聆謦欬之馀训;
然分官效职,亦幸从属吏之后。
今代者已至,将远旌麾,而踪迹疏贱,未预甄采之列。
天下之士,其将以某为何如哉!
夙夜之所愧耻,而不自得者也。
窃惟趋事钧严,及兹期岁,固非日月之未久也;
然而台光绵邈,未烛衡荜之下者,岂致身疏远,自取弃遗耶?
将材资驽散,无所取于大君子之门耶?
今不敢默默自弃,辄一鸣于旄节之下,傥在所进,愿扬鸣律之馀声,激洪河之溢流,俾寒谷载,涸辙生波,少见于清平之时,无愧于天下之士,岂胜幸甚!
韦许深道 北宋 · 游酢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五八
韦居士名许字邦任山谷道人以为不甚中理,易之以「深道」,且述其意曰:「古之有大功于世者,深于道者也。
不深于道而能追配古人,未之有也。
自许以深于道,古人之学也」。
居士恨其说之未广也,谒予申之。
余把卷而叹曰:富哉,山谷之言也!
人心之神,覆载天地,变化万物,超逸宇宙,古之所谓深造于道而左右逢其源者,曷尝穷高极远、疲精耗神以从事于彼哉,亦證此心而已。
苟得其本心,则辅世长民,其仁无方,开物成务,其用不竭,上赞阴阳之和,下遂群生之宜,内致百姓,亲睦外使,万邦威怀。
不言则已,言而教化明;
不为则已,为而法度正。
此无他,本于诚心、形于事业而然也。
昔颜子居陋巷未尝出也,而孟子知其援溺拯饥,与禹、稷同道;
伯夷饥死于首阳,而孟子知其朝诸侯、一天下,与伊尹同功。
盖以其所造者既深,则举而措之可不占而信也。
颜子曰:「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」。
公明仪文王,知周公之不我欺。
古之自许其志者如此。
山谷以古人之学期于深道,庶几其勉哉。
按:乾隆太平府志》卷三八,乾隆二十二年刻本。
圣人之于天道论 南宋 · 陈傅良
 出处:全宋文卷六○四八、《止斋论祖》卷上
凡物之不齐,皆天理也。
夫苟皆天理也,则苟有生也,宜悉相似然也;
盖至于等伦之相绝,气质之殊分,往往混然者一散而为是参差,不可槩定,而所谓圣人者乃间见于天下。
呜呼,天理一而已矣,而顾不齐若是,是岂其性然邪?
盖必有所受之者矣。
未苟有所受之者矣,则以其不尽然也。
而圣人之固然也,亦可以言命。
何者?
未始以人参焉,则命之谓也。
惟圣人谓是命也,而人道之不参,非所以自尽。
尧舜以来,兢业而不敢已,斯其于性命之际察矣。
孟子曰:「圣人之于天道,命也,有性焉,君子不谓命也」。
盖尝因是而论性、命同体而不同称也,其必有说矣。
惟其精微也,似间而非二,似相因而□有次第,故凡彰著而名之,辨析而言之,而辄失其真。
或病其易人真也,又举而归之茫昧。
然则性命之分,其终不可言乎。
今夫人于斯时之遇与否也,于斯事之成与否也,苟智力不与存焉,则曰是非适然之故而分外之幸,殆命然邪。
夫苟智力之不与存焉,则固命也,而岂惟时与事为然邪?
今夫均技也而有先能者焉,均力也而有先胜者焉,均工且巧也而有先开明者焉,非其积习然也,非其父兄之教而师友之传也,则人亦曰有命。
苟不由积习,其不谓之命欤?
而又岂惟技力工巧为然邪?
今夫莫非仁而父子之固相保也,莫非义而君臣之固相守也,莫非礼而宾主之固相接也,莫非智而贤者之固相知也,其所以共由而甚安、天成而不可解者,亦非有待于外增益而傅会之然也,则亦命而已矣。
由是而观,天理一而已矣。
彼其等伦之相绝,气质之殊分,至于参差而不可以槩定,而圣人之于是理也,其知生知,其得先得,其行安行,是果何为然邪?
夫技皆有其粗者也,智力之不与,积习之不加,则均曰命也,圣人之于天理也,其不谓之非智力之故而积习之由乎?
又非□其粗者也。
至于仁义礼智,苟无假于增益傅会者焉,则亦曰命也。
圣人之于天理也,其独谓之增益而傅会之使然,可乎?
然而天下之言圣人者,但曰其性与人异。
夫苟曰性异,则将不复强勉。
故凡不自尽其性者,不知命者也。
昔者圣人惟知其所以然者命也,盖人道未始参焉;
而不参之人,则乌保其勿失?
夫不保其勿失,是不受命也。
尧舜以来见于诗书,其所以兢业而不敢已也,其诸受命而勿失之道欤。
舜之歌曰:「敕天之命,惟时惟几」。
而诗人颂文王曰:「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,于乎不显,文王之德之纯」。
自其命者言之,若舜、文王盖千百世一二人焉,其性全矣,而亦奚用若是?
时几之不察,而幽德之间,舜、文王殆有忧焉,独何欤?
盖毫发之差、须臾之离,于吾性有不尽焉,其为违天自若也,是则所忧也。
今之学者皆如舜、皆如文王,而独以为是有大过人者而不可及。
嗟夫,亦孰知舜、文王之所以大过人者,不干其命,于其性邪!
公明仪曰「文王我师也」,而孟子亦每每称「人皆可以为尧舜」,是非以其命言也,以其性言也。
使夫人而求之性,其为舜、文王也孰禦?
使舜、文王而不尊其性,吾亦未知其所终矣。
孔子曰: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者,而不如之好学」。
呜呼,幸而有资如圣人者矣,而率不如圣人之好学,是将安咎?
学者欲知性、命之分,盍于是察之?
经筵孟子讲义1193年 南宋 · 陈傅良
 出处:全宋文卷六○五三、《止斋先生文集》卷二八 创作地点:浙江省杭州市
圣王不作,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,天下之言,不归杨则归墨。
杨氏「为我」,是无君也;
墨氏「兼爱」,是无父也。
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
公明仪曰:「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」。
杨、墨之道不息,孔子之道不著。
邪说诬民,充塞仁义也。
仁义充塞,则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。
吾为此惧,闲先圣之道,距杨、墨,放淫辞,邪说者不得作。
作于其心,害于其事;
作于其事,害于其政。
圣人复起,不易吾言矣。
圣王不作」者,言周之衰,上无明天子也。
「诸侯放恣」者,言上无明天子,则下无贤方伯
凡有国之君,皆得自便,纵欲而专利也。
处士横议」者,言自天子至于诸侯,皆失其道,不复以明教化为务,则天下荡然,学术无统纪,而世之处士各横为议论,人自为一说,家自为一书也。
「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」者,处士横议者虽多,于其中独有杨朱、墨翟之教盛行而莫之抗也。
「天下之言,不归杨则归墨」,言从其说者之众也。
举天下之能言者,不以杨朱为师,则以墨翟为师,而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之教,□□道也。
「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」者,此孟子之所以辟杨朱也。
何也?
之为说曰:「拔一毛而利天下,弗为也」。
且夫惟天生民,有欲无主,乃乱。
故人主者,天之所置,非天下徒尊之也。
葵藿之于太阳,江汉之于海,鸟兽之于麟凤,皆此物也,而谁敢易之?
是故天下之士,忘身以为主,忘家以徇国,非直苟利禄也。
假使世之学者皆操杨朱之心,虽损一毛而不以利物,是无与事君者也。
故曰:「是无君也」。
「墨氏兼爱,是无父也」者,此孟子所以辟墨翟也。
何也?
之为说曰:「摩顶放踵,利天下为之」。
且天之生物也,使之一本,父母是也。
今夫人有父母,有兄弟,有夫妇,均此爱也。
而先王立教,每为之差而独隆于父。
《记》曰:「为人子者不可不私其父。
不私其父,不可以为人子矣。
是故有东宫,有西宫,有南宫,有北宫」。
此言苟私其父,虽其父之伯仲,不可以不异宫也。
又曰:「资于事父以事母,而爱同
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国无二主,家无二尊,以一治之也。
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,无二尊也」。
此言苟尊其父,虽父之妃不可以不杀服也,是之谓一本。
假使世之学者,皆操墨翟之心,爱无差等,是人人而父也。
故曰:「是无父也」。
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」者,孟子极其弊而言之也。
人所以相群而不乱者,以其有君父也。
有君在,则上下尊卑贵贱之分定;
有父在,则长幼嫡庶亲疏之分定。
定则不乱矣。
苟无君父,则凡有血气者,皆有争心,苟有争心,不夺不厌,是人心与禽兽无择也。
「公明仪曰:『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』」者,此孟子公明仪之语,推广之也。
公明仪以为:国君之肥马在厩,而民饥在野,是为君者率兽而食人也。
杨墨之道不息,孔子之道不著,是邪说诬民,充塞仁义。
仁义充塞,则率兽而食人,人将相食」者,盖孟子之害与禽兽无异也。
且夫孔子之道所以尊信于万世者,非儒者能强之也,诚以三纲五常不可一日殄灭故也。
三纲五常不明而殄灭,则天地不位,万物不育矣。
自古及今,天地无不位之理,万物无不育之理,则三纲五常无绝灭之理。
三纲五常无绝灭之理,则孔子之道无不足尊信之理。
杨墨者,自信其私说而不信孔子,故杨墨之道不息,则孔子之道不著,如此则邪说行而仁义废。
今夫人之所以老者相共养,幼者相抚字,敌己者相往来,以其本诸仁义之心也。
无君则不义,无父则不仁矣。
此心苟亡,则私欲横流,弱者之肉,强者之食尔,故曰「人将相食」。
「吾为此惧,闲先圣之道,距杨墨,放淫辞,邪说者不得作」,此孟子卫道自任之也。
孟子非好辨也,惧斯道之不明,而人心沦胥,至于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谓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虽有,吾得而食诸?
虽有天下,不能一朝居也。
此圣贤之所大惧也。
「作于其心,害于其事,作于其事,害于其政」者,淫辞邪说之初,亦甚微也,不过其门人弟子转相传授,以为可行而深信之焉耳。
夫苟有是说也,在于人心则不见之于行事,斯已矣,苟见之行事,则必害及于其事。
不施之于有政斯已矣,苟施之于有政,则必害及于其政。
孟子逆知二氏之学,一日得志于天下,其害有不可胜言者。
「圣人复起,不易吾矣」者,孟子笃于自信之辞也。
臣闻之曰:天下未尝一日无邪说也。
圣王在上,教明而禁立,虽有邪说,而不得行耳。
反道败德,侮慢自贤,有苗氏之邪说也,而虞舜迁之;
威侮五行,怠弃三正,有扈氏邪说也,而夏启征之。
谓祭无益,谓暴无伤,谓己有天命,谓敬不足行,商纣邪说也,而周武灭之。
然则道术分裂,间为异端,自唐、虞、三代有焉,而卒不足以干大中至正之统者,圣王在上故也。
今夫杨、墨非有王公贵人之势也,非有醲赏以诱率人,严刑以驱迫人也,又未得尝试其术于战国之际也。
而天下翕然从之,不归杨,则归墨,是岂一人之力,一朝一夕之故哉!
圣王不作,则教不明,禁不立。
教不明,则曲学之论兴;
禁不立,则朋邪之类胜。
及其末流,而莫之救也。
由此观之,凡不本于孔子,而敢为异说者,岂不甚可畏哉!
圣王者作,岂可不深察哉!
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,周公兼夷狄、驱猛兽而百姓宁,孔子成《春秋》而乱臣贼子惧。
《诗》云:「戎狄是膺,荆舒是惩。
则莫我敢承」。
无父无君,是周公所膺也。
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说,距诐行,放淫辞,以承三圣者,岂好辩哉?
予不得已也!
能言距杨、墨者,圣人之徒也。
抑,遏也;
兼,并也。
并治之也。
膺,当也。
言北当戎与狄也。
惩,艾也。
南艾荆楚及群舒也。
承,止也。
天下莫敢禦之也。
闻之曰圣贤之生斯世,必以天下为己任。
当尧之时,洪水为天下害;
商之末,夷狄禽兽为天下害;
周之衰,乱臣贼子为天下害;
战国之际,邪说诐行为天下害。
洪水夷狄之害,则生人不得安其居;
不得安其居,则不得适其性矣。
乱臣贼子之害,则生人不得定其分;
不得定其分,则不得适其性矣。
邪说诐行之害,则生人不得修其学;
不得修其学,则亦不得适其性矣。
是皆人心之所由纷乱而昏蔽也。
圣贤者,天民之先觉,将使之启迪人心而归于正者也。
则以生人为己任者,圣贤之责。
此正人心以承三圣孟子所以不得辞也。
是故禹不抑洪水,周公不兼夷狄、驱猛兽,使斯人脱于不安其生之患,而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相保也,则禹、周公之责不塞。
孔子不明乱臣贼子之罪,使斯人脱于不定其分之患,而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相保也,则孔子之责不塞。
孟子不辩邪说诐行之非,使斯人知所学,而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相保也,则孟子之责不塞。
禹、周公得君以行其道,则见之立功;
孔、孟不得君以行其道,则见之立言,凡以尽圣贤之责而已。
且夫禹、周公,人臣也;
孔、孟,布衣也。
夫为人臣,为布衣,不敢不以天下为己任,况尊为天子、富有四海之内乎!
今敌国之为患大矣。
播迁我祖宗,丘墟我陵庙,膻腥我中原,左衽我生灵。
自开辟以来,夷狄乱华,未有甚于此者也。
高宗崎岖百战,抚定江左,将以讨贼而沮于议和;
孝宗忧勤十闰,经营富彊,将以雪耻而屈于孝养。
二圣人之责,至今犹未塞也。
陛下以仁圣之资,嗣有神器,岂得一日而忘此耶?
陛下诚一日不敢忘此,则当以天下为己任,而不敢以位为乐。
所谓一日不敢忘此,则不敢以位为乐者,每行一事,每用一人,必自警曰:得无为敌国所侮乎?
吾民困穷如此,吾士卒骄惰如此,吾内外之臣背公营私如此,吾父子之间欢意未洽如此,吾将何以待敌国也?
常持此心,常定此计,周公岂欺我哉!
则大义可明,大功可立矣。
虽然,臣特因「兼夷狄」,发明一事尔。
若夫人心不正,岂止于此?
皆陛下之所当讲也。
臣不胜拳拳。
策问(七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四八、《象山集》卷二四
问:「尽信书不如无书」,理固然也。
然自书出煨烬,千有馀年,其更贤知多矣,则所同尊而信之者,固不可概以书不可尽信而不之信也,然亦不可以人之所同信而苟信之而弗之思也。
观古人之书,泛然而不得其实,则如弗观而已矣。
孔子恶乡原,《语》、《孟》载之详矣。
夫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洁,自以为是,人皆悦之,此乡原之行也。
夫苟自以为是,而人皆悦之,则必以为真忠信、真廉洁者矣,独自孟子言之,则以为似耳。
「至于心,独无所同然乎」?
孟子之言也。
今乡原者,人皆悦之,而夫子恶之,人皆以为忠信廉洁,而孟子独以为似之,此人之所同然者,而夫子、孟子乃不与之同,何也?
「居斯世也,为斯世也,善斯可矣」。
夫居斯世为斯世,而善果有不可者乎?
何以是嘐嘐也?
言不顾行,行不顾言,则曰古之人,古之人,行何为踽踽凉凉」?
言不顾行,行不顾言,诚足病也,而又不谓是,何耶?
孟子辟杨、墨,盖自比于禹之治洪水,益之驱虎豹。
杨朱、墨翟皆当时贤者,自孟子视之,则为先进。
孟子之后,人犹曰孔、曾、墨子之贤,墨子之贤,盖比于孔、曾。
杨朱之道,能使舍者避席,炀者避灶,犹以为未也,进而至于争席争灶,则其所得岂浅浅者哉?
孟子辟之,至曰「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」,又曰「天下之言,不归杨,则归墨」。
夫「兼爱」之无父,「为我」之无君,由孟子之言而辨释之,虽五尺童子,粗习书数者,立谈之顷,亦可解了。
岂有以大贤如杨朱、墨翟,其操履言论,足以倾天下之士,而曾不知此,必待孟子之深言力辟,贻好辩之讥,而犹未得以尽白于天下而熄其说,何耶?
若曰此皆圣贤之事,后学未敢妄措其说,则孟子固曰「能言距杨、墨者,圣人之徒」,必不敢少置其思,措其议,是不得为圣人之徒矣,亦何以学为?
且《书》称「为学逊志」,《记》称「学不躐等」,而颜子则曰:「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」。
成覸曰:「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,吾何畏彼哉」?
公明仪曰:「文王我师也,周公岂欺我哉」?
必如颜子、成覸、公明仪之言,无乃与逊志、不躐等之说悖乎?
苟以为必颜子、成覸、公明仪而后敢为此言,则滕文公好驰马试剑,未尝学问,而孟子亦遽勉之以是,何也?
愿与诸君并论其说,毋爱词。
饶州州学讲义 南宋 · 陈文蔚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六○七、《克斋集》卷八
滕文公世子,将之楚,过宋而见孟子
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、舜。
世子自楚反,复见孟子孟子曰:「世子疑吾言乎,夫道一而已矣!
成覸齐景公曰:『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,吾何畏彼哉』?
颜渊曰:『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』。
公明仪曰:『文王我师也,周公岂欺我哉』?
今滕绝长补短,将五十里也,犹可以为善国。
《书》曰:『若药不瞑眩,厥疾不瘳』」。
孟子之在当时,齐、梁之君非不知其为贤也,未尝委国以听其教。
滕虽小国,文公方为世子,因之楚,过宋而见孟子
见之之意必不苟,而又受教之诚,故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、舜。
夫人之为不善者,以不知性之本善故也。
性善之说,《孟子》七篇之纲领。
孔子固不甚言性,虽或言之,而亦未尝直指其善。
性善之说,自孟子发之。
盖人之为性,实天之所命,其理则为仁义礼智,其情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。
以之事亲从兄,以之忠君弟长,以之应事接物,无往而不得其当,则性之本善可知也。
然天命之性,固无不善,而气禀之质,不能皆齐。
故或清而或浊,或厚而或薄,或者徒见清浊厚薄之不齐,遂以为性不能皆善。
殊不知本然之性未尝不善,而有清浊厚薄之不齐者,杂于气质而然也。
荀子言性恶,固不识性。
扬子谓善恶混,韩子谓性有三品,是皆以气质言,或以其才言,而性之本也。
孟子既道性善,而言必称尧、舜,观尧、舜则性善可知,此孟子道性善所以言必称尧、舜也。
盖道无古今,人无智愚,为之则是性善故也。
文公方以为疑,孟子遂援成覸之言、颜子之论、公明仪之说,谓彼丈夫也,我丈夫也,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文王我师也,皆不以彼为高而己为卑,谓圣贤与我同类。
苟为圣贤之事,是亦圣贤而已。
虽然,果如是也,何后世圣贤之不多得哉?
盖资禀既不同,而用力有勇怯。
苟以卤莽灭裂之功,而欲以变卑污不美之质,谓质之不可变也,则亦自诬甚矣。
故《中庸》于学问思辨笃行之五者,必欲加弗措之功,则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
孟子亦有若药不瞑眩、厥疾不瘳之语。
盖赋性虽出于天,而成功则在乎人,可为而不为,与为之而不勇,其为自弃一也。
然自本然气质之辨不明,而世之言性者不知有毫釐之差,遂不知所以为善。
我朝濂溪先生以无极、太极明性之体,以阴阳五行万物化生言性之气,其说固已明矣。
程先生发为「论性不论气不备、论气不论性不明」之论,尤为深切。
于是孟子之言,始大彰明于天下,而诸儒之惑可不攻而自破矣。
学者于此,必知讲论切磋以明其理,勇决果断以行其事,变化其气质以复其本然之善可也。
奈何志趣卑陋者则视性理之说为迂阔,而求胜于言语者又不能真体而实践之,以可为尧、舜之性反甘心与禽兽无别,亦可哀也已。
判府侍郎识为政之本,以建学立师为重,以尊贤育材为急,广七贤之祠以示表范,盖将使士之学于此者,推七先生之学以续孔、孟之传,因孔、孟之传而得尧、舜之心,意至厚也。
文蔚衰晚无闻,误蒙进之讲席,辞不获已,敢摭《孟子》道性善一章,以求教于先达及诸同志。
其当其否,未能自信,因其不及而有以釐正之,窃有望焉。